上禮拜回家的時候,婆婆提到淇淇的頭頂有一小片結痂像雪花般的東西,本來用聽的沒感覺,認真看還挺恐怖的,婆婆說以前人都是擦麻油,要用給淇淇擦,雖然我有點不那麼想這麼做,不過還是聽婆婆的話。回來查資料,我得相信前人還是有智慧的啦。
脂漏性皮膚炎和異位性皮膚炎是不同的,淇淇得的是脂漏性皮膚炎,據醫生表示這是常見且不需要特別擔心,四五個月後就會消失,也不會再復發,而異位性皮膚炎比較嚴重,算是過敏性疾病,需要長時間的治療。


 媽媽說要我八連拍,好吧,擺個pose讓妳拍個夠~ (1m15d在高雄)


摘自母親與嬰兒

●脂漏性皮膚炎

 

◎病因與症狀

醫師們表示,因為剛出生的寶寶身體內尚有來自媽咪的荷爾蒙,這些荷爾蒙會使寶寶皮膚分泌旺盛的脂肪,在寶寶的皮膚上形成黃色的油狀物,有時還會有結痂,這些結痂物最常出現在頭皮、眉毛以及耳朵後方

◎治療方式

黃正宏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小兒科主任廖賜寶醫師表示,脂漏性皮膚炎不會發癢,也不會影響寶寶的健康,大約在寶寶五、六個月之後就會自行痊癒,並不需要特別治療。若爸媽覺得很不雅觀或是怕寶寶不舒服,可在寶寶洗澡前10分鐘直接在頭皮上擦上嬰兒油或麻油,慢慢地將頭皮上結痂物潤濕後,再用沐浴乳或洗髮精清洗,有些痂皮無法一次完全清洗乾淨,可分數次清洗。醫師表示,千萬不要硬去除痂皮,這樣會使皮膚受傷。不過去掉痂皮之後,有些還是會再長出來。

 


摘自中華基層醫療協會


根據統計,正常人中,有兩大年齡層的人易得脂漏性皮膚炎,一是介於三十到六十歲問的成年人,每一百個人中約有二至五個人有此困擾,另一好發人口,則是四個月以下的嬰兒。  

 

嬰兒型脂漏性皮膚炎好發部位和大人差不多,在頭皮及皺褶處( 如脖子、腋下) 、臉及包尿布處。最典型表現在頭皮,有時整個頭皮都佈滿了黃黑色皮屑,活像數了一頂髒髒的睡帽(襁褓蓋)。

脂漏性皮膚炎是指油脂分泌旺盛區域的皮膚發炎,嬰兒罹患脂漏性皮膚炎與新生兒的皮脂腺大小、活性有關,剛出生的嬰兒皮脂腺較大,分泌較旺盛,因此發生率高。  

如何區分脂漏性皮膚炎與異位性皮膚炎?

嬰兒型脂漏性皮膚炎與異位性皮膚炎的異同,二者早期的表現並不是那麼容易區分,特別是如果患部只限於驗及皺褶處,而頭皮及色尿布區都沒有出現異樣時。一般來說,脂漏性皮膚炎發生於出生不久後,四個月大時會慢慢好轉,而異位性皮膚炎是在四個月後才慢慢表現出來:不過四個月也只是一個概略的分界,有些難區分的病例需後續的追蹤才能分出大概。  

另外,患部也能做一個區別,不同於脂漏性皮膚炎好發於油脂分泌多處(如:頭皮、臉)、皺褶、包尿布處,嬰兒異位性皮膚炎較常見於手臂伸側、小腿前側。

區別二者的重要性在於預後的不同及平時保養的差異。嬰兒型脂漏性皮膚炎屬於「小時了了」的病,隨著年紀漸長,至四個月後,此病便不再發作了,且小時候有脂漏性皮膚炎並不代表長大成年後也會得到。

可是異位性皮膚炎便麻煩得多了,代表小朋友的體質比較是過敏體質。往往到青春期以後才會好轉(百分之九十五到九歲會改善),病患常見同時合併有過敏性鼻炎及過敏氣喘,除了疾病發作 時需看 醫師外,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格外注重保養,避免洗肥皂及消毒藥皂或依醫生指示使用中性燕麥皂(ADERMA)及焦油皂(POLYTAR),應抹乳液(如ADERMA)保持皮膚的濕潤。過度清洗會使皮膚更乾,除了急性發作期間可試著一天溫水泡澡兩次,每次15分鐘,多數病童輕微淋浴,如果流汗多,在腋下、指縫、腹股溝等處以中性洗劑加強清潔,其餘部位只需清水沖洗即可;洗澡後以毛巾輕拍身體,趁皮表還有點水份時,3分鐘內於紅癢處擦上藥膏,1小時後再擦上潤膚乳,其餘部位則直接擦上潤膚乳保濕。

嬰兒型脂漏性皮膚炎治療   

嬰兒型脂漏性皮膚炎治療不難,一般輕微不必治療,較厲害時,因為嬰兒皮膚較細嫩,醫生會建議使用輕量的外用類固醇藥膏塗抹,可達到不錯的效果。有些家長聽到類固醇藥膏便退避三舍,其實不需如此緊張,因為皮膚在發炎狀況時本來就需要擦點有消炎性的藥膏,否則嬰兒覺得不舒服而搔抓,反而容易抓破皮留下疤痕,甚至導致細菌感染。醫師會選擇適合小朋友使用的藥膏,能達到治療效果而不留副作用。  

對於頭皮上的黃黑皮屑,可用植物油 ─ 搓麻油(茶油),但不一定要用麻油,用橄欖油也可以,先將嬰兒的頭皮抹濕,再將油抹上,半個小時後洗掉,皮屑也會跟著脫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myblu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