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媽媽網站得知有些媽媽因為子宮頸閉鎖不全症而有早產或是早期破水的危機,上網查一查相關資料,總覺得有時候資料越多,越是害怕。
簡單來說子宮頸閉鎖不全就是子宮頸沒有關閉的能力,子宮頸通常是要到足月,約40週才慢慢的張開,小孩子才會生出來。而閉鎖不全的孕婦就是沒有辦法在懷孕40 週以前把這個門關好,在20 週或10幾週就把小孩子生出來,第一胎懷孕的孕婦沒辦法事前得知,但可從超音波判讀,最好是在12-18周左右進行子宮頸環紮術,所以媽媽們要多注意自身的身體狀況,一有問題要馬上請教醫生喔。
長久不孕後,準媽媽要注意子宮頸閉鎖不全
文/康寧醫院婦產科主任 尹長生醫師
張小姐與李小姐兩人均是婚後近十年不孕,最近接連意外受孕了,但是卻非常不幸的,在妊娠20週前後發作早產及早期破水,在醫院中苦撐了兩個多星期後先後早產,而孩子均因為過小而不保,在醫院中才知道一般人所謂的"子宮弱"竟是如此的可怕!
12周前縫合子宮口可治療
"子宮弱"的正式名稱醫學上稱之為"子宮頸閉鎖不全症";由於兩人均是頭一胎,因此措手不及,當然在討論及治療時,知道在第二次受孕後要提早治療以免重複發生;而就在住院期,也見到另一位女性也是因為上胎19週早產的媽媽,在這次受孕的第12週入院縫合子宮口,很順利的出院,因此兩人覺得為免除別人有同樣的不幸發生,必須教育所有人關於"子宮頸閉鎖不全症",以免再影響家庭幸福。
在24周前媽咪會有自覺
一般而言,在受孕後14週至24週之間,母親發生不自覺的子宮內口擴張而引起胎膜破裂,早期的現象就稱為"子宮頸閉鎖不全",通常流產前,母體並不會感到有子宮收縮的現象,與一般早產的疼痛是不一樣的。
前胎子宮受傷癒合不佳
一般可能的情形是第一胎自然產或剖腹產,由於子宮頸受傷而不知,加上癒合不佳,以致影響到下一胎,使子宮頸產生閉鎖不全,而有無痛性擴張現象;到了中期,妊娠胎兒長到一定大小,其壓力不是子宮頸口能承受之後,就產生流產。
有少量出血需小心
在發病前有不典型的下墜感、分泌物增加、甚至有小便發炎的症狀,若是有少量出血更要小心。
12~14週有不適立即就醫
大約在妊娠12週至14週以後有上列不適立刻就醫,此時可以陰道檢查及超音波檢查子宮頸長度,若子宮頸長度在2.5~3公分以上,表示子宮頸正常;而在1~2週後再測定一次,有時可在檢查時,以人力壓子宮上才再觀察是否有縮短長度的情形,也是很好的診斷方法。
子宮頸環紮術
若有疑似子宮頸閉鎖不全時可行子宮頸環紮術,在妊娠12週以上均可執行,手術只須5~10 分鐘,效果良好。但若子宮口已開而且羊膜有外露現象則失敗率就高多了。
最近研究也發現在長久不孕之夫婦,自然受孕後即特別注意子宮頸問題及早產問題,否則高興一半又面臨痛苦,則悔不當初,甚至不想再孕。
子宮頸閉鎖

子宮閉鎖不全,好發率約在五百分之一至二千分之一之間。造成子宮頸閉鎖不全的原因仍然未明,依照臨床大致可歸為3類,第一類為外傷性子宮頸閉鎖不全至少佔個案三分之一,包括以前曾有過子宮頸外傷,尤其是做過子宮頸擴張術、子宮頸整型及子宮頸錐型切除術、子宮頸燒灼術、子宮頸部份切除手術、自然生產合併子宮頸撕裂傷、第二孕期引產催生造成子宮頸撕裂或難產使用產鉗等。第二歸類為先天性子宮頸閉鎖不全或者是子宮頸異常發育,這些可能都有明顯的子宮先天性發育異常,例如雙角子宮、單角子宮及縱膈子宮,抑或先天性子宮頸長度過短。第三類則是功能性方面的問題,例如多產及羊水過多,正常的子宮頸被異常的子宮內部力量所破壞,都可能造成子宮頸閉鎖不全的現象。如果在懷孕時沒有加以處理,在妊娠的第二孕期或第三孕期早期(14到35週期間)會產生無疼痛性的子宮頸變薄和子宮頸內口擴張,合併羊膜經由子宮頸脫出,而像氣囊般進入陰道,然後羊膜破裂造成胎兒早期排出。





女人心事
對於第一胎的孕婦而言,子宮頸閉鎖不全並沒有辦法事前得知,因為它常常是在懷孕中期產生無痛性的子宮頸口擴張,等到發現時常常已經有一定的嚴重程度,不過當子宮頸擴張時,常會有少量的出血,腹部的下墜感,所以對於這些症狀要多留心,必要時不要怕麻煩,到醫院請醫師檢查一下。事實上,醫師在診斷閉鎖不全時也有相當的難度,一般都是因為先前有不只一次的懷孕中期無痛性的早產現象,才比較能診斷為子宮頸閉鎖不全,但是也有超過50%的誤診率,目前也有一些可供參考的診斷方式,例如用子宮輸卵管攝影或是陰道超音波,檢查子宮頸的內口開口是不是超過9毫米,另外,在沒有生產過的人,很容易的用8號以上的子宮頸擴張棒進入子宮頸等等,但是這些方法只能做為參考,並不能直接證明。如果有懷疑子宮頸閉鎖不全的狀況,可以做子宮頸環紮術來預防,不過如果妳是第一胎,就比較難以明確診斷了,其實在有早產的徵兆時,例如出血、子宮收縮頻繁、腹部陣痛合併腰酸等現象時,也是都要及早注意的,不要等到很嚴重了才到醫院,延誤治療的時機。
全站熱搜